选调生招聘考试

各地
招考

您当前位置:选调生招聘网公务员考试网 > 选调生 > 选调生备考 > 公共基础知识辅导 > 2020年选调生招聘公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2)

2020年选调生招聘公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2)

2019-06-18 18:07:16 选调生招聘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选调生招聘考试网华图教育发布:2020年选调生招聘公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2),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资讯请关注华图微信公众号(huatuv),欢迎加入全国选调生备考交流群:1079603880。

四、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相对静止主要有两种形态:

①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②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三)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一方面,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而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度量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表明其存在的客观性。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的,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3.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对于时空的感觉具有主体选择性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2)空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3)然而,无限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我们要善于通过有限把握无限。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在马哲诞生以前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都不能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实在,把历史过程看做是人的主观意志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的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二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3.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五、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一)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环节:

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

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从生理基础上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独立地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2.从内容与形式上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同的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的反映经由经历、爱好、兴趣等主观性影响而产生差异,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中,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

坚持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的观点,必须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庸俗唯物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马克思:“观念的东西无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三)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4)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具有高度自控性。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

(1)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盲目的。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还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依靠一定的工具、仪器设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只有适时利用已有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六、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概念:

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重含义: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的。

(3)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联系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任何条件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来实现,通过一定的物质条件,将原本孤立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4)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因果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5)系统性:联系的系统性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关注整体和部分

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和部分(局部)的关系。

原理 区别 含义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地位 功能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联系 相互 依存 1.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只有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只有相对于它构成的整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相互 影响 1.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2.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整体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观察与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
2.部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处理好局部。

3.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发展是一种运动,只不过方向是上升和前进的)

(1)概念: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

(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4)发展与变化的关系: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不一定是上升的前进的。所以发展一定是变化,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发展的特点

(1)发展的永恒性

(2)发展的过程性:过程,就其内容来说,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变化,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联系和相互转化。

3.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

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七、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与状态

1.质、量和度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界限。

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④事物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3.方法论意义: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2)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3)适度原则

(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形式。

(3)辩证关系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揭示发展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中,有条件的相对同一与无条件的绝对斗争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作用的表现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作用的表现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由于矛盾双方互相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地位或者性质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质变

②地位不同

不同时候,处于主要地位的既可以是同一性,也可以是斗争性,它说明事物的发展表现为“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

③矛盾的特殊形式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和谐又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与合作的情况下,才会和谐。

④矛盾解决的主要形式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势;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3.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1)含义: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2)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反映,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2)矛盾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特点;其二为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其三为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两者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①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各项其相反方面转化。

(4)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方向和趋势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二者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主要矛盾决定和制约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和反作用于主要矛盾

③而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矛盾主要方面: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矛盾次要方面: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1)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陷入形而上学一点论的观点。

(2)重点论: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3)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肯定、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肯定: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

(2)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3.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编辑:liap)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