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招聘考试

各地
招考

您当前位置:选调生招聘网公务员考试网 > 选调生 > 招考 > 时政热点 > 中英媒体交流,促进理解合作

中英媒体交流,促进理解合作

2014-01-13 12:13:43 选调生招聘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选调生招聘考试网华图教育发布:中英媒体交流,促进理解合作,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资讯请关注华图微信公众号(huatuv),欢迎加入全国选调生备考交流群:1079603880。

  媒体合作带动国家间了解

  刘北宪(中国新闻社社长):中英媒体的交流合作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尽管如此,彼此的了解仍然不够。两国媒体可在新闻产品制作和营销方面展开合作,为促进中英关系发展奠定更广泛的基础。我们并不期望一次会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有了第一次,我们就能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胡锡进(环球时报社总编辑):环球时报多次组织中国与外国媒体的交流论坛,增加媒体间相互了解,也带动国家间相互了解,还能增进彼此对自己和对方正面、负面看法的了解,从而减少国家间的误判。这种直率的交流非常重要。

  刘晓明(中国驻英国大使):英国媒体很发达,中国媒体虽起步较晚,但也有独特优势,如市场巨大,发展势头迅猛和近年新媒体迅速崛起,可以说,中国已是领先的传媒大国。中英两国相互了解的脚步从未停止,中英人民都在摆脱陈旧思维,积极重新认识对方。希望随着两国媒体合作的深入,中英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更加坚实和牢固。

  维济(英国文化媒体部国务部长):中英两国民众间的了解与日俱增,尤其是文化交流已十分广泛,不少中国人相当熟悉英国电视剧集《唐顿庄园》,其中媒体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卡梅伦访华前在中国开微博,也得到中国媒体的关注。中英媒体对话的核心,正是进一步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蒂姆·桑特豪斯(路透社全球视频产品总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开放,西方社会民众越来越需要通过媒体获得来自中国的信息。今天的媒体不仅要报道苹果、Facebook、雅虎,也要报道中国的小米、微博和腾讯。

  阮清江(英国广播公司东亚区主编):中国是BBC每天报道的对象。英国媒体有义务去反映英国人怎么看中国,同时在与中国媒体的交流中多提出问题,就媒体技术、社交媒体等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积极回应并提倡辩论,这样才有助于中英相互了解的深化。

  中英媒体要减少误解和偏见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在中英社会的交流中,英国似乎还是有种优越感,表现在对中国的一些偏见十分固执。当然,中国的问题是,很多报道中还存在弱国心态,这会影响中国社会对世界的客观看法。中英媒体都要克服原有的优越感和弱国心态,一起做到更加客观真实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盖伊·泽特(《邮报》集团总经理):我们刊登过文章说中国有能力把人送去月球,但英国已没有这个能力。所以现在很难说英国还有很多对中国的优越感,反而一些英国人羡慕和嫉妒中国。

  胡锡进:英国等西方媒体价值观先行、意识形态很强的报道大量存在。其实中国在快步改革,中国政府在努力往前走,但外媒报道却力图挑毛病,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会使本国民众反感中国。当然,中国媒体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也有情绪化的东西,但很少价值观先行,所以中国对英国的了解更客观,这也使中国的外交更加理性、成熟。

  伊莎贝尔·希尔顿(中外对话网总编):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报道确实有些问题,但批判主义是英国媒体的特色,并非针对中国。英国媒体也常批评英国政府,并认为这就是他们的责任。有时候英国媒体很讲究质疑、批评的腔调,而这种腔调往往被解读为反对中国。

  凯莉·格雷西(英国广播公司中国事务编辑):批评和挑战权威,是BBC等英国媒体的风格使然,这种质问性是我们报道的文化,并不是对中国有敌意。我们期待让更多中国的声音加入我们,来平衡这种风格对涉华报道的影响。

  白岩松(CCTV主持人):全球媒体对新闻的关注,要保持多元的准则。站在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没问题,但不可能只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是对的,要学会尊重,学会聆听彼此的声音。

  盖伊·泽特:中国媒体经常把西方媒体、英国媒体当成统一的整体看待,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解。英国不同媒体时常有不同意见,也相互攻击。同样,英美两国媒体在文化、意见和立场上完全不同,也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

  梅宁华(北京日报社社长):从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来看,中英不会成为对手,更不会成为敌人。既然不是对手和敌人,那能否好好做朋友,这需要两国媒体的努力。如果心理上就不愿把对方看成朋友,在自己的媒体里不断放大对方的现实问题,宣扬甚至扩大这种观点和情绪,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偏见和误解。

  希望外媒深入理解复杂中国

  刘北宪:很多英国同行认为我们替政府说话,但你们不知道,中国媒体每天在多么深刻尖锐地批判中国政府。不同的是,英国媒体的批判是觉得这个制度根本就不成,而中国媒体的批判是希望通过批评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胡锡进:英国媒体认为自己对中国的报道是正常的,这有道理,但这样报道造成的客观效果是不好的。中国媒体对英国的报道有助于中国人了解英国,中国人对英国有好感,虽然中国媒体有些批评,但并未影响中国人对英国的整体看法。相比而言,英国媒体的报道使社会对中国整体看法不积极,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和法国。

  马为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总编辑):西方媒体总说中国言论不自由,但其实中国一些媒体批评政府也很多,中国网民已有6亿人,社交媒体也很活跃。我感觉英国人很善于讲故事,其实中国有很多故事需要讲清楚讲精彩,希望英国媒体不要戴有色眼镜,深入中国去看,中国是多元的,色彩鲜明。

  罗杰·博耶斯(《泰晤士报》外交事务主笔):中英媒体间的尊重和理解应建立在互不干涉的基础上。中国需要通过更加成熟有效的平台,提供给媒体更加深刻复杂的信息,例如刘晓明大使近期在英国媒体撰写的文章就很受关注。

  刘晓明:我注意到,一些英国媒体人士原来对中国看法比较简单,脑子里有一套成见,但只要去过中国,发现中国的丰富多彩和活力后,其报道视野、角度和观点也随之发生一些积极变化。

  迈克尔·巴克马斯特-布朗勋爵(纹章媒体集团总裁):有个非洲人曾对我说,你们必须原谅我们的现在,我们必须原谅你们的过去。这句话在中英间似乎也适用,希望你们也能原谅我们的过去,我们也要原谅你们的现在。

  李文云(人民日报英国分社首席记者):中英两国媒体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去减少偏见、误解,去倾听。我们可以做更多客观的报道和故事,增进中英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了解。

  胡锡进:中国人很希望融入世界,同其他国家友好相处。中国是个这么大的国家,你们应该报道出它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愿望和实际难度。作为媒体人要跳出某种个人情绪,客观站在历史背景下描述这个时代和中国。

  传统媒体仍大有可为

  戴小京(财讯传媒总裁):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是颠覆性的挑战。挑战几乎出现在所有领域,呈现和分发的形式、制作方式、运作机制、驱动动力等都出现了变化。互联网带来的是组织方式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温子建(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传统媒体是采集、加工、贩卖信息的组织,分化主要源于自媒体的挑战。有三方面的变化值得我们重视。一是自媒体受众数量的激增;二是自媒体是否代表主流声音,自媒体的发展未必不能做到;三是自媒体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变化,我们对未来还不能乐观。

  罗杰·博耶斯:现在“付费墙”和免费信息是两种不同形式。付费读者我们有36万人。还要靠其他途径,比如我们有红酒俱乐部,可以吸引广告。不过现有技术仍然比较落后,不明确是谁在网上阅读,“付费墙”出现后情况好一些。

  盖伊·泽特:社交媒体是威胁,但不是绝对的威胁。社交媒体很多报道只是复制,没有深入的分析。对媒体来说,重要的是新闻附加的价值,读者需要可靠信息和深入分析。对新闻的独到解读,这是可以增值和卖出的东西。现在我们大量投资电子媒体,网络可以影响我们,但也帮我们把信息传播出去。

  陈小川:我是技术崇拜者,技术可以划时代,但不会取代价值观、取代内容。社交网站只能传播消息,不能传播故事。纸媒一定会减少,但内容制作者不会减少,因为网络公信力差。以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会各有各的路。

  马为公:比尔·盖茨曾向我预言传统媒体将会被互联网取代,但我们不要想如何去应对新媒体,而是应将之视为朋友。媒体不存在传统和新兴之分,只是被人们起了个名字,只要传统媒体将其使用起来,仍然大有作为。▲

(编辑:admin)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