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华图选调生考试信息网华图教育发布:两名尖端武器专家获最高科技奖是实至名归,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更多资讯请关注华图微信公众号(huatuv),欢迎加入全国选调生备考交流群:1079603880。
两名尖端武器专家获最高科技奖是实至名归作者:空中飞
【江山·时事聚焦】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0日上午10时,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了颁奖大会,习近平向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科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颁发奖励证书。受到全民瞩目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它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奖金为500万元。自2000年设立开评以来,共有24人获此殊荣,平均年龄83.5岁。从历年的得奖情况来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学科比较广泛,其中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均有涉及。奖励大会上,2013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也一一揭晓并颁奖。本年度还授予10位科技专家和313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
他俩为什么能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根据国家科技奖励评选流程,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其评选流程为: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同时,为确保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说明评选是相当严格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那就让我们看看他俩到底有什么业绩吧。
物理化学家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年2月出生,194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随后赴美留学,1950年获密执安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接手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决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和朝鲜战争对燃料供给的双重压力。他不负所期,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60年代,他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70年代开始,他又转入化学激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研究员、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1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4年当选为中科院化学部常委,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8年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他主研双共振光谱学和分子碰撞传能,短波长化学激光新体系。四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次获陈嘉庚化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他是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992年,张存浩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就是被军事专家称为定向能武器,一种以产生高能激光的化学氧碘激光器为核心,配置跟踪瞄准系统和光束控制与发射系统,利用激光作为能量直接毁伤目标使之失效。化学氧碘激光器具有一系列的作战优势,也被武器专家称为新概念武器。它速度快,适合拦截快速运动、机动性强的目标。打击准,能将能量汇聚成很细的光束准确地对准某一方向和部位射出,杀伤力完全可控。根据需要,它可随时停止,也可通过调整对不同目标分别实现非杀伤性警告、功能性损伤、结构性破坏或完全摧毁等不同杀伤效果。它使用成本低,高能激光器每次射击持续的时间为3--5秒,每次射击所耗费的化学燃料为1000美元。
即便射击40次摧毁一枚导弹,总计成本也就约40000美元,他研发的化学激光器,远低于一枚造价动则上百万美元的反导导弹的价格。而且激光束抗电子干扰能力很强,现有的电子干扰手段对其不起作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目前世界上只有五个国家掌握此项研发技术,中国略胜一筹,引以为豪。他先后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其中2/3以上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他和沙国河合作把量子散射理论,无限阶突变近似的不可约张量处理方法和半经验的指数能隙定律结合起来,拓展了半经典的理论。新得到的理论公式不仅能圆满解释大部分实验规律,而且可以计算出转动传能截面的相对数值,这是在量子数广泛变化的范围内第一次做到理论与实验相一致,使量子态分辨的传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上述领域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物理学家程开甲,江苏吴江人。1918年8月出生,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随后赴英留学,1948年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为了国家建设,程开甲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编写金属物理和固体物理等教材,亲自上课讲授。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该书对中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又创建江苏省原子能研究所,研制出双聚焦β谱仪、直线加速器等。后任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1960年,程开甲接到命令去北京报到,直至来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时,方知被钱三强“点将”参加搞原子弹工作,从此销声匿迹。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工作二十多年。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许多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他主要分管状态方程理论研究和爆轰物理研究两大块工作,通过对高压状态方程和化爆试验的研究,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温度和压力,为核武器爆炸威力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在原子弹内爆机理研究中,程开甲解决了原子弹的起爆冲击聚焦设计,为弹体结构设计与加工精密度提供依据。1984年筹备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拟定并论证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总体方案,研制原子弹爆炸测试所需的有关仪器和设备,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作各方面的准备。
核试验是大规模、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科学试验,在国内没有人懂、也不知道怎样干,没有仪器设备,又无可借鉴资料。程开甲就亲自编写冲击波、电磁波理论等方面的教材为科研人员讲课,阐述核爆炸的各种物理、力学的作用和过程。他有针对性地钻研核试验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点爆的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理论,核爆炸链式反应的测量技术和设施,微秒级示波器、快速传输电缆、射线探测记录系统,掌握了每秒几千次到百万次的远距离长焦距高速摄影机。在爆炸后高空烟云之中收取放射性样品进行放化分析;在短短的两年中他到科学院、研究所、院校、各军兵种召开了两百多次任务会,提出一个个具体科研要求。经过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究,逐步完善给出了一个有高度预见性、准确性、切实可行的核试验方案,提出了有定量分析的爆炸图像,研制出1000多台测试仪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终于在罗布泊上空成功升起了蘑菇云,圆满地完成第一次核试验任务,拿到了全部测试数据。程开甲在20多年中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设计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涉及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他创立了中国自己的核爆理论研究,主持、参与核爆效应的全面总结,为核武器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他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人们称他是名符其实的“核司令”。1986年以来,程来甲又开创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新领域研究,出版了超导专著。1978年他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科技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曾获国家科技特等奖、二次国家发明奖,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二项。1999年9月,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两名获奖者有共同的特点,同为政协委员,都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同为报国矢志不渝,不顾年事已高,仍活跃在科学研究最前沿,继续追寻科学强国梦。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业界认为他们得到最高奖是实至名归。张存浩研究化学激光,这是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他不仅是自身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为我国科研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91年到1999年,张存浩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他深入思考前沿科学与国家任务之间的关系,注重于培养跨世纪的科研人才。程开甲将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他为共和国铸盾,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对于这次获奖,程开甲对采访记者说:“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肯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是对整个核武器事业和从事核武器事业团队的肯定。我们的核试验,是基地所有参加者,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的。”
2014-01-1021:55:08